“创办读书频道,是中国副刊人响应党中央‘提倡全民阅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责任之举;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之中为读者推荐好书,探讨图书出版的新思路,臧否新出图书之得失,针砭出版物中的不良倾向,乃是‘读家’的职责所在;倡导阅读风尚,引领出版风向,则是‘读家’力求达致的办刊宗旨。”5月7日,一篇发刊词争相转载,再次让报纸副刊微信群里的人们活跃起来。
这是“中国副刊”微信公众号的一个新频道上线,也是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给广大读书爱好者开创的一方新田园。
在媒体融合发展、报业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浪潮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正努力打造适应新时代变迁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副刊之家”。
面对多元化的文艺表现形态和报业发展的新形势,副刊该如何转型?作为新闻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如何看待新闻与副刊的关系?曾经被业界忧虑的“副刊尴尬”又该如何破解?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郭运德。
建构副刊人的精神家园
“恐怕没有几个社会组织能像副刊研究会一样让大家这么浓郁地感受到‘家’的氛围。”十几年前,郭运德在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时,就对中国副刊研究会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
鉴于新闻纸的专业属性,各报副刊部门人数不多且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小,很多副刊人虽在此领域耕耘多年但很少参与外界的新闻活动。因此,中国副刊研究会成立25年以来的每次活动,都给参加者带来“家庭聚会”的感觉,一个属于副刊人自己的沟通业务、交流经验、谋划未来的平台。
“离开新闻岗位10年后再次归来,不仅见到了很多熟悉的老朋友,更有一种难得的久违了的亲切感。”去年11月底,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会上,郭运德当选新一届会长。谈到今后的工作设想,他表示:
——把200多家会员单位团结凝聚在一起,经常性地交流办报心得,展示副刊成果,让每一个会员都有参与感;
——选好地点和主题,每年组织1—2次会员采风活动,把副刊人建设多年的活动品牌擦得更亮;
——努力为副刊人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每次采风创作都要公开出版作品集,让副刊人的创作成果得到良好推广;
——坚持两年一届的副刊理论研讨会,引导副刊人适应社会变革,让副刊办刊观念和作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集全体副刊人智慧和研究会优势资源办好“中国副刊”微信公众号,在上线不到两年粉丝数突破40万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形成立体多样、融合交流、多声部、多维度的副刊传播联盟,使之成为副刊人线上交流的重要平台;
——严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和新闻栏目评选的质量关与导向关,让更多有代表性的优秀副刊作品和新闻栏目能脱颖而出;
……
换届半年来,新一届副刊研究会理事会正马不停蹄地规划自身工作,他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延续“副刊之家”的良好“家风”,并努力通过“有为”争取“有位”,让这个“家”更加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调节报纸的生态平衡
副刊的耐读源于她的优美与沉静。然而,作为新闻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又具有天然的新闻属性,贴近时事和报纸主业拓展办刊思路经常成为副刊的必然选择。“寓动于静的特质,给予副刊有效调节报纸生态的重要赋能”。
郭运德把一张报纸的新闻作品和副刊作品比作“动与静”“攻与守”“主菜与配菜”“红花和绿叶”的关系。一场盛宴,既要主菜撑门面,又要配菜调众口;一个美景,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来扶持;一幅画面,刚柔并举,动静相宜,才是斑斓色彩的最完美交融。
“副刊的静是现场之外的优雅沉思,是读者静观默读后细细咀嚼出来的文化品位。但这种静又是相对的,如果不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不关心国计民生、人间烟火,副刊的静就成了死气沉沉的文字堆砌,成为新闻纸多余的鸡肋和赘疣。”因此,郭运德认为,新闻是一体的,副刊是多样的。特别是在信息爆炸、同质化新闻增多的今天,副刊更有望成为报纸形成特色、独辟蹊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当然,副刊只有贴近人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去体悟百姓的酸甜苦辣、记录人民奋斗的足迹、讴歌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才能成为报纸的品牌优势。
为切实体现这一副刊理念,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格外重视副刊作品与时代和生活的关联,强调“副刊既要站在天安门上思考问题,又要走在大街小巷倾听风雨”。比如,报告文学更关注重大社会选题,既强调叙事的真实准确,又寻求文字的优美生动,比通讯特写有更加突出的文学色彩;文艺评论要联系创作实际,褒优戒劣、洞幽烛微,引领文艺风尚;杂文要关注社会热点,文风泼辣、切中时弊、发人深醒;新闻栏目和副刊版面要内容规整、形式活泼,注重一贯质量与声望、讲究整体社会效应,以有效发挥评奖所应有的导向示范作用。
用更鲜活的副刊把读者拉回来
本报在2005年曾刊文《副刊的尴尬》,认为“立业无力”“建功无门”“孤芳自赏”是当时副刊存在的三种尴尬境地。时至今日,这种“尴尬”或多或少还存在,媒体融合发展,是否会给这种“尴尬”带来进一步的改变?
郭运德认为,网络时代,“以内容取胜”的副刊,恰恰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只要努力发挥副刊的传统优势,强化内容生产,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要用新的视角去发现新的内容,用新的观念去带动原创产品的生产,用新的技术加强原创信息资源的加工与传播。
一方面,副刊人要甘于寂寞,坚守高雅、深邃、鲜活的审美品格,俯下身子,不为名诱、不为利惑,精心创作每一篇作品、精心办好每一个栏目、精心编排每一块版面,让副刊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体现报纸特色,为读者打造一个能提供真实信息、审美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文化传播平台。
另一方面,副刊人也不能甘于无所作为的“副”,要静中取动、守正创新,在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和媒体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善用互联网思维,紧扣社会热点,关注前沿话题,动态化办副刊,让更多有生活质感和文化品格的鲜活副刊作品,构筑起读者流连忘返的精神乐园。
品茗,读书,坐而论道,充满诗意的副刊人喜欢这样的生活。郭运德希望,副刊工作者要在诗意的生活中坚守思想的高地,创作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在融合发展中找准副刊人的坐标
2020-11-11 15:1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点击:
相关热词搜索::河南青少年素质发展中心法务处爱心在行动 河南青少年素质发展中心联合郑州市爱心粥屋为 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人民论坛)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消费升级
上一篇: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报纸副刊圆桌研讨
下一篇:河南省湖滨区开展学党史办实事“局(科)长走流程”主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