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
2021-06-08 10:07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大运河时指出:“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这一重要指示为深入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指明了方向。

  大运河是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宝贵历史遗产。人民群众是大运河的建设者,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记录了沿线人民群众世代生活的习惯和阅历,寄托了沿线居民的情感与期望,碧波千里的大运河至今依然被沿线百姓使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大运河的“人民性”,明确其“由人民建造、归人民共享、承人民期望”的根本属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缔造者。大运河的修造是历代人民智慧的积淀。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到现当代,大运河的修造、整治与复兴无不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而今,利用京杭运河为输水通道,辅以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作为我国水资源调配的重大战略,有效解决了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以及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问题。大运河文化的形制是人民生存印记的投射。以大运河为轴线的运河镇带体系与运河河道的疏浚与联通、沿线经济中心的迁移息息相关,百姓的生产生活轨迹造就了运河城镇的形态。各具特色的手工技艺、戏曲文艺、生活习俗、饮食特色、礼仪规制等是沿线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力量与精神寄托,衍化出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大运河文化精神因人民故事而升华。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大运河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数不清的能人志士在大运河的规划、开挖、疏浚、漕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水利等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勤劳坚忍、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大运河千古流传的文化故事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去芜存菁、激浊扬清,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脉动与文明信仰。

  以人民为中心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要尊重遗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保护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创造的独特区域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各区段珍贵的沿线建筑、庙堂、水利遗址,搜集、整理、展示、弘扬各类饮食风俗、风物特产、诗画文章、戏曲方言和民俗节庆传统。呈现多元文化的本来样貌,是尊重“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要强调遗产文化资本的价值属性。大运河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本,对人民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深入挖掘、阐释大运河遗产价值,使大运河文化遗产多元价值更好为民所用是遗产保护以“人民性”为指引的应有之义。展现其审美价值,挖掘、提升大运河水闸、船闸、堤坝、码头、桥梁及其周边环境共生的遗产美学内涵;发扬其精神和社会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信念和精神的载体,成为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的动力;阐释其科学技术价值,做好运河水利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科研规划,让传统技术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升华。要维护文化遗产发展的可持续性。大运河是跨区域的线性廊道遗产,要创新系统性保护机制,重视沿线区域保护合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保护管理平台,推动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平台数据的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共享,推动形成强大合力;强化大运河遗产认识、保护、利用和发展的整体性思维,在资源价值判定、区段保护方法选择上,强调整体性价值,少做行政性区域划分,多从遗产性质与文化特性上考虑适宜保护思路与方针;探索“活态”保护途径,大运河许多段落依然是沿线城乡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基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应以人为本,处理好保护与民生的关系,让运河遗产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社会、经济、城市和环境规划,积极拓展大运河遗产在生态美育、文旅融合、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的功能。

  造福人民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根本宗旨。要突出遗产利用以人民为主体。在符合遗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以民众认可的方式实施,在涉及多元化利益主体诉求时,更多考虑传统继承者、原住民等群体的直接利益,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调动遗产社区群众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互动渠道,创新多元主体下运河城市、乡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培育运河社区专业性社会组织。要通过遗产利用唤醒人民的文化自信。大运河遗产利用项目应使遗产社区的群众能够在自身所处的文化场域中获得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相关项目的目标受众应该能与文化遗产产生共情、获得认同。大运河文化传播应以文化内涵精准阐释为基础,避免文化形象“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展示。要确保遗产利用提升民众整体福利。以文化为引领统筹运河沿线经济发展,撬动沿线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帮助群众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康养健身、体育休闲等产业持续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城乡建设,通过培育运河沿线节点小城镇,为民众打造美好宜居运河家园;建设高颜值运河生态长廊,通过严格管控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生态空间,为百姓还原大运河优美恬静的传统历史风貌;完善城乡文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促进文化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同等均质的大运河文化产品和服务。(作者单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相关热词搜索:以人民为中心创造历史伟业 四川甘孜破获一起猎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案,5 农业农村部: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 商务部:新增6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上一篇:传承红色文化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下一篇:《“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发布,广州会有哪些动作?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半月谈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法制日报 人民网 中国网 中青网 光明网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