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深入学党史的方法途径,既要精准有效覆盖,又要生动鲜活开展,使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着眼增强理论自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刻感悟这一重要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领作用,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作用,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引作用。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气壮山河;乡村振兴,撼动魂魄。脱贫攻坚见证新成就,乡村振兴书写新华章。脱贫攻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近些年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最为壮丽的事业,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新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生动最壮丽的中国故事, 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深刻感悟摆脱贫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蕴含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增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最现实最生动的教科书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首先来到立德楼,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习近平同青年学生一起就座,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对学校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希望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也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习近平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和伟大决战,是人类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丰碑和伟大传奇,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彪炳史册、光耀全球的人类减贫史上的丰功伟绩和人间奇迹,是中国为世界人民和全球减贫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创造的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是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和恢弘篇章,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举世瞩目的震古烁今的成就,是新时代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的生动鲜活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坚定道路自信,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优异答卷。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了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二、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是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故事的最现实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学史增信不仅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还要学好新时代史。以大历史观把握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切实增强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战略自信和历史自觉。从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汲取坚定不移跟党走、振兴乡村再奋斗的精神动力。在新发展阶段,更需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凝聚精神伟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国脱贫攻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功的减贫实践孕育了富有理论创新的“中国减贫学”。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减贫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脱贫攻坚成绩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财富,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感悟思想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锻造了伟大的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它既是时代的创造和实践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韬略的生动展现。中国脱贫攻坚精神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和全球意义,再次彰显中国共产党的“超强执政力”,中国脱贫成就鼓舞了整个世界。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做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领导人民坚决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全面小康的阳光照亮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底气。这一伟大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和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拼搏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志品质,彰显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品格。
许许多多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的脱贫攻坚鲜活故事,为思政课提供了很多有说服力的鲜活生动教科书。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张小娟同志和为脱贫攻坚献出宝贵生命的柴生芳、邱军等甘肃英烈,在这场可歌可泣、众志成城的战役中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英雄壮歌。这些英烈们以赤心诠释初心、以生命履行使命,洒热血铸丰碑,他们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和功勋永远镌刻在陇原大地上。在以初心赴使命的共和国时代丰碑上,永远铭刻着他们不朽的英名和功绩,他们的名字历久弥新!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都是我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如散落在山野的一束束光,照亮昔日贫困山乡,送去脱贫致富的希望。这些鲜活生动、感人肺腑的脱贫攻坚故事,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学员更好地理解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将脱贫攻坚故事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运用脱贫攻坚的生动事迹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学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发展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同自身成长发展的个人梦想结合起来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个个生动鲜活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正是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绘就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壮丽画卷,体现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美丽新华章。伟大的时代乐章,必然由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音符组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最壮丽的时代画卷。脱贫攻坚历史巨变历历在目,乡村振兴美好前景催人奋进,祖国大地处处展现着鲜活生动的幸福画卷,处处展现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心中有杆秤,谁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心上,人民群众就会把谁放在心里。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奋斗脚步永不停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时代写照,把内含其中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实践基础生动揭示出来,既是对历史进程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当下新时代的最好激励,更是对未来的最好昭示。回望征程,书写巨变;讲好故事,坚定自信。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浩瀚锦绣的中华史册上浓墨重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辉煌篇章和宝贵精神财富,寓意深远。记录时代风云,展现时代变迁,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中国已经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中国还将继续书写新的伟大传奇。
三、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思政课在赓续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激荡着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那是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担当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丹心从来系家国的奉献精神。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精神“坐标”,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铸起一座新的精神丰碑,已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昂首阔步、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脱贫攻坚,八年如一日苦干实干,靠的就是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我们在享受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用心感悟脱贫攻坚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行稳致远。要继续“上下同心”增强大局意识,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继续“尽锐出战”提高主动作为,更大力度打好脱贫成果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和生态地灾搬迁攻坚战;要持续“精准务实”促进科学实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持续“开拓创新”推动工作高质量,要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政治责任、首要任务;要持续“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不负人民”锤炼政治品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继续发扬与脱贫群众一块苦、一块累、一块干的奋斗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脱贫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我要脱贫”向“我要振兴”转变。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时代的课题。因此,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指示要求,积极主动履职尽责,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奋斗的激情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再踏新征程,一起向未来,乘势而上,需进一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用脱贫攻坚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深处拓展、向实处发力,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再创辉煌的强大滋养。
脱贫攻坚凝聚奋斗力量,乡村振兴书写新的华章。从摆脱贫困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用脱贫攻坚鲜活故事讲清楚党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用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讲述好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变革,让人们记住贫困和幸福,忆苦思甜,感恩奋进,珍惜美好新时代,感恩美好新时代,凝聚乡村振兴的精气神,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大的荣光,在新征程上做出新贡献,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我们要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的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非凡政治智慧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始终如一,巨细无遗,时刻牵挂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从而进一步增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对党忠诚刻在心里、注入灵魂,始终紧跟领袖、拥护领袖、爱戴领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脱贫攻坚精神,是思政课的重要资源。把脱贫攻坚精神,纳入思政课教学, 可以体现“立德树人”的主题,功德无量,意义深远,可以为思政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其中蕴含的上下同心的团结伟力、尽锐出战的昂扬斗志、精准务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进取品格、攻坚克难的坚韧气质和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这些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和学员应具备的精神品质。把脱贫攻坚精神纳入思政课教学,可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帮助学员多角度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意蕴,增强学员参与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奉献展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迈进,续写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最壮丽的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四个关系”,要重点抓好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七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乡村为什么要振兴、从哪里振兴、怎样实现振兴等重大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基本思路、路径抓手和方式方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要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发挥优势,顺势而为,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我们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2021年5月3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如何在复兴征程中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同奋进的力量?唯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使思政课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思政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必须积极主动、久久为功。拥抱新时代、展现新山乡,以思政课赞美脱贫攻坚,讴歌乡村振兴,为新时代山乡巨变铸魂,以思政课记录时代,呈现山乡巨变,书写伟大人民,适逢其时,使命光荣,责无旁贷,意义深远。
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立志于千秋伟业,向史而新,接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的时代华章,成为历史性的跨越,新奋斗的起点,气吞山河地壮阔行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首豪情壮志的赞歌。千年梦想终成现实,一诺千金的庄严承诺,彰显对历史负责的勇气担当,这一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这一光耀全球的伟大奇迹,辉映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类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历史镌刻着奋斗的辉煌,也指示着未来的方向。当代中国,江山壮丽,山乡巨变, 山河锦绣,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辉煌写入历史,奋斗永向前方。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浓墨重彩展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做出的历史贡献,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同心创造新辉煌,胸怀千秋伟业,回顾奋斗历程,坚定历史自信,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聚焦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山乡巨变,回望天翻地覆的史诗性变革,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乡村时代变迁,生动讲述感天动地的山乡故事,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为思政课提供了广阔空间。
千年大跨越,日月换新天。山河依旧,换了人间。千年梦想终成现实,百年奋斗成就辉煌,踏上新征程的前进步伐更加激越铿锵。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将以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铸就新的历史辉煌,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挺进,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能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作者简介
李伯祥,现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近年来,李伯祥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数十篇理论文章刊登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宣部“学习强国”、《党报头条》、国家乡村振兴局及《中国乡村振兴网》、国家发改委国合乡村振兴研究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及《中华魂》杂志,阅读量超过50万多人次;担任多个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课题组评审组专家及主任委员,应广西师范大学邀请参加2022年广西重大课题《欠发达地区推动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宣部《学习强国》一经刊发,反响热烈,先后在全国多家网站和部分高等院校、市州县区网站转发,点赞络绎不绝。5月6日这两篇文章又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单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6月25日应邀与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
李伯祥近年来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举办的培训班;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哲学培训班、共青团甘肃省委、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省直相关部门及市州县市区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