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少政府部门都开设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账号,但很多政务账号更像是把文件和材料原原本本搬到网上,实际上仍板着面孔、说着官腔,惯于使用“官宣体”,更缺乏与网友的互动。不过,最近大火的“河南疾控”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在公众号下方的留言区,编辑的回复既有插科打诨,也有正经的科普,让人在欢快的氛围中了解了相关信息。在推文留言区,“打完新冠疫苗后发胖算后遗症吗?”“我感觉您这不是胖,是对生活过敏造成的肿胀。”“打了疫苗影响我公主抱对象吗?”“打针时的疼痛能帮您在美梦中醒来。”除了放飞自我的“神回复”,“河南疾控”还把文章头图换成了自制表情包,在涉及到防疫健康知识的时候,普遍采用漫画形式,既生动有趣又浅显易读。这种方式十分奏效,在神回复的助攻下,“河南疾控”最近阅读量“10万+”频出。要知道,在短短一两月之前,这个账号的单篇阅读量也仅有三五千左右。传递疫情防控知识,消除公众接种疫苗顾虑,政务公众号不应缺位。它们有着权威的信息源,但往往由于接收门槛较高、内容枯燥乏味等,对公众引导力有限。“河南疾控”则给我们提供了政务新媒体向公众科普常识的有益范本。有网友说得好,政务公众号的“公”,不只是“公家”的“公”,更是“公众”的“公”。很多时候,站在用户角度看,才能更好改进和优化宣传方式。现实中,很多地方新媒体运作思路跟不上,往往不是因为门槛太高、人才不足,而是另有原因:有的是领导担心新媒体如果“路子太野”,容易影响政务宣传和服务的严肃性,担心弄不好会 “翻车”,因而不愿“自降身价”;有的则是因为账号KPI被忽略,考核评价体系不能激发编辑创新表达的欲求。久而久之,政务新媒体就成为部门“发声筒”。政务新媒体账号要“出圈”,编辑的创新和投入是必要条件,但仅靠编辑自己还不够,还要自上而下地转变观念,并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考核。
(责任编辑: 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