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水墨艺术更有活力
2019-11-19 10: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

 

数字时代拓展了文化艺术传播的渠道和速度,基于数字化技术所实现的广泛传播,不仅开阔了民众接触传统文化艺术的视野,也丰富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方式,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10月31日至11月24日,融合了数字技术进行展陈的“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作为传统文化结合人机互动智能技术的一次精彩亮相,此次展览中出现的“万毫齐力——书画智能动态展示”装置吸引了众多现场观众的目光。该装置通过电子大屏幕,动态且细致地展现了我国书画篆刻家韩天衡书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令观众耳目一新。

智能装置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用笔之美

“万毫齐力——书画智能动态展示”装置由韩天衡美术馆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发,由韩天衡之子、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韩回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师王益涵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陈玲,历时半年共同完成。

“中国传统书画的收藏和展示往往以成品方式呈现,观众较少能看到作品创作的过程。但我们知道,中国传统书画之美不仅在于成品,也在于挥毫间笔墨流转的创作过程。”韩回之告诉记者,“万毫齐力”是传统书画中对优秀用笔的一句总结,意思是在用笔的时候,力量要通过手臂、手肘、手腕、指尖传达至毛笔乃至每一根毫尖上,使得笔毫分聚自如,以呈现出更有力量感的线条。

“韩天衡有70多年的书法、绘画实践,对书画创作时的用笔一直强调这样的理念和追求。而此次开发的‘万毫齐力——书画智能动态展示’装置真正让笔墨‘活’了起来,通过大屏幕生动地展现了韩天衡创作过程中的笔墨动态勾勒之美和用笔发力技巧,使观众领略到书画作品中一笔一画的创作过程和韵味,从而能够充分感受创作者‘下笔挥毫如江中摇橹’的艺术理念和技巧。”韩回之说。

整个装置展示了12幅作品,除序章“水墨轻舞”外,还有《鹤寿》《不逾矩不》《妙造自然》《惜寸阴》《海纳百川》《忠诚清廉》《一竹有节对联》7幅书法作品,以及《幽兰图》《墨竹图》《青篁怪石》《王者之香》4幅水墨画,在投影玻璃上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宣纸效果的特色晕染。装置通过人机互动,能够感知观众与屏幕的距离,并实时调整视频的播放速度。观众和屏幕离得越近,笔触的移动就越慢,观众越能够清晰地深入研究作品的细腻笔法;当观众逐步远离屏幕回到原位,笔触的移动又会逐步加快至正常速度。这也意味着观看和研究书画作品的主动权都交给了观众,他们也可以自由选择重点看作品中的哪一部分。如此一来,不仅普通观众能够在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书画艺术的魅力,书画爱好者和专业从业人员也获得了“隔空”交流切磋书画艺术的机会。“充分体会到了‘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的书法美感。”观众刘先生说。

跨界探索展示传统文化别样魅力

事实上,作为书画艺术在现代发展的创新尝试,近年来,国内传统书画艺术与数字智能技术融合的实例越来越多,这不仅让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实现了多角度的呈现,也为大众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书画创作和相关知识普及、教育提供了新平台。

比如,今年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方正集团联合举办的“字载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成果展”,面向社会大众首次公布了中华精品字库工程通过科技手段设计开发的12款书法字体,包括王羲之行书、颜真卿楷书、柳公权楷书、苏轼行书、米芾行书、文徵明行草、王铎行草、爨宝子楷书、鲁迅行书、沈尹默行书、启功行楷、刘炳森隶书,以全新的形式展现数字时代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认为,中华精品字库工程不仅为书法类文物的活化与数字化提供了新尝试,也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最新科技手段,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品味、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作品,还可以方便地使用名家字体,让书法经典跃然纸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据方正电子字库业务部副总经理黄学钧介绍,中华精品字库工程的字体开发总共包括8个流程:收集字稿、字稿扫描、字形选择、精细设计、补字创写、字形检查、专家审核、封装成库。整个工程的每款字体都包含9879个汉字,对于书法家字稿中没有的字,则要根据相应风格设计出来。比如,王羲之行书中的“闵”字没有蓝本,就需要把其他字中的“门”和“文”拆解下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字。这个过程看似容易,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需要精心设计,对于一些组合后生硬、不美观或有其他问题的字还要进行细致调整。

“这些探索都体现了传统文化艺术与不同专业、不同圈层之间的跨界融合。”王益涵说。

王益涵日常从事嵌入式和智能系统的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在“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中主要负责人机交互装置的研发。而陈玲多年来深耕影视、多媒体领域,此次主要负责“万毫齐力——书画智能动态展示”装置的内容呈现,包括拍摄和后期制作。为了更好地运用新兴技术实现书画创作的保护和普及,他们在装置过程中专门邀请韩天衡在配有专业摄影摄像设备的投影玻璃上进行创作,并将创作过程进行高清、高速录制,充分记录挥毫时笔端的运动轨迹,录制速率达到每秒100帧。现场展示时,人机互动装置以激光雷达作为传感器,探测人与展示屏幕的距离,并智能调整展示视频的播放速度。

“这次的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在传统文化展示传播中如何实现更加全面新颖、与智能技术相融合的创新呈现,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焕发更多活力。”王益涵说。

韩天衡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自己的作品和智能技术相结合,将书画水墨艺术更有活力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他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和智能技术正在帮助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播上变得更加丰富、个性和生动;而这样的展示未来还会有更多进步和值得探索的空间。(记者 周志军)

 
 
(责编:刘颖颖、丁涛)

相关热词搜索:《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交流 2021年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即 爬虫技术应用合法性引争议 亟待规制非法爬取 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上一篇: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潮玩法”
下一篇:北京近1亿资金扶持239家实体书店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半月谈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法制日报 人民网 中国网 中青网 光明网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