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0日电(任思雨)“悬疑的魅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当中都充满了神秘和问题。”作为中国知名悬疑作家,蔡骏从“榕树下”网站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开始,在近20年的时间里出版了30多部中长篇作品,累计销量破1400万册。
悬疑文学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如何始终保有创作的动力?近日,蔡骏接受了中新网(微信号cns2012)记者的独家专访。
悬疑作家蔡骏。来源:出版社供图
机缘巧合成为悬疑小说家
蔡骏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国家地理绘图员,后来却因为机缘巧合成了一名悬疑小说家。
2000年,22岁的蔡骏开始在“榕树下”网站陆续发表小说。那年年底,他第一次创作悬疑类文学,原因是他和一个网友聊天时“打了个赌”,说能写出像《午夜凶铃》那样的小说。
那时的网络正传播着一种叫“女鬼病毒”的网络病毒,蔡骏从中捕捉到了灵感,次年,十万字的《病毒》发表。恐怖、惊悚、离奇,这种很少见的文学模式蔓延开来。
蔡骏《病毒》
《幽灵客栈》《旋转门》《人间》《谋杀似水年华》……从2001年到今天,蔡骏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几乎全部是悬疑小说。
“我觉得一直有很好的创作欲望,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我一直对自己不满足,永远处于一个还能够做得更好的心理状态,所以会对自己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蔡骏认为,平日所见的新闻和故事,都可以成为文学的素材,而自己随时随地可能都可以写,比较容易进入写作状态。
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写作:“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除了技巧以外,更需要高度的自律。”有很多和蔡骏同期成名的网络作家,大部分都渐渐地销声匿迹了。
对此,他表示,“我的幸运只是在于我没有放弃”。
关注现实的悬疑文学
2011年左右,蔡骏的创作开始更多转向关注现实。“早期可能更加偏故事性、传奇性,后来就是更加越来越现实,文学性越来越强。”
“我们当代的中国作家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大时代里,这个时代在急剧地变化,对于敏感的人来说就从来不会缺乏灵感。”他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关键不在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多丰富,而在于是否能够捕捉到各种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可能性。
作为一个从悬疑文学起步的作家,他曾形容自己像一个“闯入者”,在努力打破类型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壁垒。2016年,他的作品获得郁达夫小说奖,今年6月,获得首届梁羽生文学奖杰出贡献奖。
《无尽之夏》 蔡骏 著
他把自己的新书《无尽之夏》看作是一个转型之作。他说,“可能这是我所有作品当中真实度最高的,最充分调动了个人记忆的一部作品”。
《无尽之夏》将时间设定在了香港的回归前夜,一位中学老师突然失踪,她的学生推理出老师被绑架到了崇明岛,于是,六位学生结伴,决定在台风登陆的前夕跨过黄浦江,拯救老师,也拯救自己迷茫的青春。
“虽然说是披着一个悬疑犯罪的外衣,救老师的外衣,但实际上我是想写一个少年的勇气之旅。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救赎了自己。”
他书中的上海市区和崇明岛,一边是城市的中国,另一边是乡村的中国;香港回归的1997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蔡骏在这本书的写作中穿插了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也融入了很多个人的生活经验。
悬疑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
一提到悬疑,很多人会感到恐惧。蔡骏认为,悬疑作为一种类型,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悬念是形式,内核是要传达世界观和价值观。
“悬疑的魅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当中都充满了神秘和问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准确地预知未来,准确地预知自己明天会具体发生什么事情,社会充满着变化。”他认为,正是这种变化成为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蔡骏签售会现场。来源:出版社供图
十八年前,蔡骏通过《病毒》进入了悬疑文学的天地,尽管悬疑在欧美和日本已经是非常主流的文学类型,但是在中国还是“荒芜的原野”。
如今,悬疑题材的内容在国内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蔡骏的部分作品已被翻译为英、法、俄、德等十余个语种,今年九月,他的《生死河》法语版在欧洲上市。同时,他还担任明星推理真人秀《明星大侦探》的顾问,参与了一些案件的设计。
此外,他还和团队致力打造 “泛悬疑”概念,希望通过推广悬疑小说,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阅读。
对于未来,他说,“悬疑题材的内容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养成这个习惯”。他相信,悬疑还有更多空间可以挖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