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舸:“花臂导演”的逆袭之路
2018-07-10 07:55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

 
 

  王舸(右)指导演员表演。

  

  在全国各类舞蹈比赛中,每当一种节奏明快、舞蹈语汇多取自日常生活动作的作品出现,就会有人嘀咕“王舸编的”。早些年,这个判断还是对的;现在,大部分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年轻编导模仿王舸的风格编创出来的。王舸的风格,是一种接地气的现实题材风格。因为这种风格的日渐成熟和被观众接受,王舸成为当代中国舞领域炙手可热的编导,也因此成为国家大剧院年度原创舞剧《天路》的总编导。

  王舸今年43岁,其人很黑、很瘦,而且还是个“花臂导演”。因为遍布双手、双臂、脚踝等处的纹身,他的外貌在人群里显得很有辨识度。左手的指关节上纹了妻子及儿子的名字和“长命百岁”的祝福;右手的指关节上则纹了自己的追求“自由生活”。王舸自述,他喜欢潜水,大部分纹身是潜水过后消磨时间时纹上去的。大多数图案并非与某一段独特经历或特别的精神体验有关,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王舸并非编舞专业出身,而是科班舞者,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教育专业中国舞班。走出校门后,他被北京歌剧舞剧院录取,算是捧上了“铁饭碗”,并因在北歌的《情天恨海圆明园》里成功塑造了“总管太监”一角而小有名气。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半月板受伤,他似乎看到了自己表演之路的尽头。

  转型为编导,才有可能闯出一条逆袭之路。

  2005年,王舸离开北歌,开始在编创领域探索。名不见经传,给谁编舞呢?彼时,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设舞蹈系不久,在好友的帮助下,他成了舞蹈系的外聘编导。两年后,他以抗战时期中国妈妈收养日本孤儿,后又让其返回家乡的故事为原型,为该校学生编创群舞《中国妈妈》,摘得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创作银奖和表演金奖。同一年,也是在这次大赛上,他为家乡四川自贡久大艺术团编创的空巢老人题材作品《父亲》摘得创作和表演两项金奖。王舸的名字一炮而红。

  查阅学术资料,会发现有多篇论文是讨论王舸这些群舞小作品的。王舸能一下子抓住观众、抓住业内前辈的眼睛,靠的是一种从生活、从日常肢体动作中提炼出来的舞蹈语汇。“比如《父亲》里夹筷子的动作,有快的、慢的、停顿的……在不同的节奏里,衔接以修饰性动作,让它舞蹈化起来。”王舸一边说,一边演示在几次夹筷子之后来一个大转身,变换体位的同时变换了节奏。这些人们非常熟悉的日常动作,不仅幻化出艺术的美感,也自带了讲故事的本领,把身为茶馆老板的父亲迎来送往忙碌背后的孤独,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的作品都是叙事性很强的。”王舸说,人们常说“舞蹈拙于叙事”,可是自己摸索出的编创手法已补上了这块短板。

  一个又一个现实题材小作品之后,王舸的编创手法渐渐自成体系,开始迈入大型舞剧领域。

  2008年起,《骑楼晚风》《徽班》《红高粱》……算上刚刚在国家大剧院结束首轮演出的《天路》,王舸已经创作了7部舞剧。除了《红高粱》,这些舞剧都有个共同特点:全新的故事,却能让哪怕是第一次走进剧场的观众也看得懂。

  这大概与王舸善于形象思维的天性有关。“我是那种看书头疼的人。”他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回忆起在北京舞蹈学院的经历,“上学时就觉得跳舞是我的事儿,看书是同学们的事儿。”几个学期下来,好几门课程红灯高挂,靠补考才通了关。直到现在,每次大型创作前,他还是习惯于用形象思维去考虑一个故事能否讲得下去,而不是首先考虑故事本身的文学逻辑。这样的思维惯性,反而让观众全凭肢体动作就能读懂他要表达的东西。

  “成名”这么久,王舸还是单打独斗的自由编导,不挂靠公司,自己也没有工作室。正如他右手指关节上的纹饰“自由生活”,他害怕束缚和艺术之外的压力,“一有压力,我就变成‘王老急’。”

  眼下,王舸在筹划攻取下一个创作领域——反讽意味的喜剧,“做了这么多年命题作文后,想完完全全做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作品。”他的个人风格也在悄然从较纯粹的叙事性转向偏写意的故事性。看来,王舸逆袭的路,还很长。

 
 

相关热词搜索:简·库姆:“平民”的逆袭

上一篇:雷恪生李成儒领衔《老舍五则》连演三场
下一篇:唐诗的音乐传播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半月谈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法制日报 人民网 中国网 中青网 光明网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