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光好,人们的目光聚焦到2018年两会。据媒体统计,此前公布的新一届全国代表委员名单中,至少有9名互联网领域的“大咖”。其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准备的4项提案中就有两项涉及人工智能,分别是希望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人工智能的开放平台、加速自动驾驶相关立法时间。可以预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年仍将是两会的热点和亮点,是这个春天最引人瞩目的一缕光。
就在一年前,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写入了人工智能,强调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随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相继出台。可以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构想已经正式形成。过去的一年里,人工智能领域风起云涌,千帆竞进、百舸争流,第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正式公布,各大科技企业争相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了北京五环路……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之一,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前沿的课题;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作为社会风尚变化的一种最新潮流,人工智能又是离百姓生活最近的科技话题。因此,推动其健康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国家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持续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统筹引导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社会资本等对人工智能企业和项目进行大力支持,推动产业化进程。同时,更要加强其基础研究和风险防控,为人工智能的高速行驶系上一道“安全带”,以理性的态度和健全的法律体系避免资本的单方面“狂欢”,防止泡沫的出现。
而这一切,有赖于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准确掌握其内在规律。人工智能不是单一学科,既有技术属性,又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无论学理研究还是应用都是跨学科的,需要整合经济、法律、伦理乃至艺术等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协同开展交叉研究。据报道,清华大学正在推进跨院系教师兼职制度和交叉学位授予体制,包括计算机、自动化、机械以及人文、艺术等学科的科研力量开展交叉研究。无疑,这些探索举措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从具体的科研单位做起,从推动具体的课题研究入手,推动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落地和产业化提供最靠谱的支撑。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科学的春天”来临40周年。40年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掀起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40年来的巨大成就不断印证着这一命题,向世人昭示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创新是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今天,在进入新时代的又一个春天里,我们热切地盼望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之光为民族复兴注入更强的动力,给社会生活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