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了,我的家》剧照 资料图片
《家风中华》剧照 资料图片
2017年,中国电视在“唱衰”声中突围,取得多个维度的影响力增量:不仅有“工业”层面的创新探索,涌现出一大批在制作品相上可圈可点的电视作品,更有“文化”层面的进步,在诸多精品创作的背后,或多或少凝结着某种来自大众的文化期许和情感寄托,电视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节目、剧集、纪录片,这三类能够代表电视文化演进重要线索的文本,正在多个方向上觅得新变化、新发展。
在美学和文化的浸润之下,这一阶段的中国电视稳健前行,总体向上也向好:立意精巧、视觉精美、旨趣精致,有一系列在口碑和反响上不俗的热门作品构筑起风清气正的荧屏景观,侧面印证电视依然具有维系主流生活方式、传播社会文明的国民基础,在固守媒介主流阵地的同时,电视文化依然对大众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1.文化类节目遍地开花
当电视“娱乐至死”的论调甚嚣尘上,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审视今天的电视荧屏?作为传播文明、引领社会风尚的直接“工具”,电视致力于形塑一种“无差别”的流行,即健康而非庸俗的价值取向。由此,拥有着多重社会功能的电视媒介,在国民教育这一脉络上的意义与价值理应在这个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于电视节目领域,这一年以来的变化颇为显著。在政策调控和市场迭代的双向作用下,一系列节目皆通过不同的实践生出新的风貌,重塑电视这一主流媒介的大众文化影响力。
“文化类节目热起来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出了相应期许。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系列政策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亮相荧屏,如以《中国诗词大会》《国学小名士》等为代表的诗词国学类节目,以《耳畔中国》《中国民歌大会》等为代表的民歌戏曲类节目,以《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为代表的诗书诵读类节目,皆以“传统”入题,以“文化”为着力点,激发人们守望历史、习得文明之热情。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类节目也并非曲高和寡,如《国学小名士》等节目,借由颇具年轻态的形貌弥合不同受众群体的代际观看差异,不仅关切过往,也将注意力倾注当下。此外,经由一个阶段的“养成”,此类节目不再是零星分布,而是呈现出系列化编排的态势,例如东方卫视的“中华系列”、河北卫视的“中华好系列”等,都充分展现了文化类节目规模化发展的潜质。
伴随着“文化”成为节目创作的新常态,也有不少电视人着眼社会现实,开展关乎“文化”的多维解构:有如《儿行千里》《诗书中华》《谢谢了,我的家》《家风中华》等家风节目轻盈亮相、润物无声,回应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文化传统,也思索着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作为最小社会单元的家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有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从细微处入手,用当下的话语观照历史的讲述,创新电视文化表达;还有如《脱贫大作战》《关键时刻》等聚焦扶贫议题的节目,将电视与社会现实紧密关联。
电视节目不仅仅属于“过去”和“现在”,也应当关切“未来”。除了有层见叠出的文化类节目彼此争鸣,一系列追踪前沿、展示科学魅力的科技类节目也悄然萌芽、蓬勃生长,《加油!向未来》《我是未来》等节目运用国际视野,展示中国能量,其在电视符号组织之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科学奇观和文化自信的互相观照。
2.现实题材创作深入人心
作为电视文艺的另一条重要线索,电视剧之于社会的影响力无疑是强劲的。过去,电视剧是“客厅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屏”之争越发火热,但电视剧维系人们主流生活方式的意义却不曾改变。
2017年以来,电视剧在多个维度上展开对历史和社会的文化再现,有的以通俗流行文化的样貌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有的则以严肃深邃的方式阐释不同的社会议题,但无论如何,经由诸种艺术手法的润色,这些优秀电视剧都展现出了依托于某种现实的戏剧浓度——“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法和理念,普遍运用于电视剧创作之中。
纵观2017年的热播剧集,我们看到大量优秀现实主义创作从不同的叙事视角出发,或具有时代和社会关切,或展开对人本身的思索,或格局宽阔,或情感细腻,在题材和展现对象上表现出较强的包容度。如《我的1997》《索玛花开》等主旋律题材,扎根现实、动人讲述,赋予主旋律创作鲜活的表达,使其不再绝缘于主流的年轻观众群体;又如《军师联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历史剧,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令“历史感”纵深呈现。
年代剧虽有着区别于当下的叙事时空,但它们的讲述却未必与今天相疏离。在《鸡毛飞上天》《白鹿原》等剧集中,“鸡毛换糖”的精神、对家族与土地的坚守等,即便于当代之外发生,如此风貌却也总在当代视野之中。
当代剧依然是荧屏主流,围绕都市生活与生存的一系列现实议题都对电视剧创作构成启发。这一年,有《急诊科医生》片尾急救知识发挥真实作用,也有《我的前半生》触发都市伦理反思……这些现实影响,足以显示电视剧对营造和谐美好社会所作出的努力。
3.真实记录书写时代精神
见证当下、书写历史、展望未来……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文本,在构建家国话语与形塑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前,纪录片发展已进入黄金时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更是加快了步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纪录片创作应把握时代之魂、关注时代之需、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
在过去的一年中,纪录片的火热之姿也在回应着记录新时代的美好愿景。回望2017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探索,既有颇具视野和胸怀的宏大叙事,推出了包括《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辉煌中国》《航拍中国》《创新中国》等在内的一批精品力作,讲述中国故事、刻画中国面貌、展示中国变化,也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微观叙事,以《人间世》《我在故宫修文物》《老广的味道》《百心百匠》为代表的纪录片作品,从不同的社会侧面切入,植根于传统的、生活的、情感的深厚土壤,用丰富的视角和细腻的表达为观众提供了认知和理解社会变迁的有力视角。
今天的纪录片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审美对象,它正在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席的重要组成。弘扬优秀文化、传播社会文明,纪录片还有更多可以延展的空间,而这种源于“真实”的情怀也将始终呼应着时代的斑斓底色。
可以看到,今天的电视依然是“制造流行”的有生力量。好的电视节目、电视剧、纪录片,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文化选择和生活面貌,有着超越文本的现实价值,这在2017年的中国电视荧屏上可见一斑。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电视将进一步发挥营造、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能力,将这样的风清气正之姿延续下去。
(作者:何天平,系《广电时评》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