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司法救助之光,照亮困境未成年人成长之路
本报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乔文心)“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司法救助典型案例(全文见二、三版)。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办主任孔玲、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权益部副部长李岳阳、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办副主任汪国献、苏戈出席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答记者问见三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王斌主持发布会。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联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以专题形式直接发布典型案例。此次发布的十个案例涵盖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追索抚养费救助、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救助等可予救助的主要案件类型,既有人民法院与妇联密切协作建立“资金救助+立体帮扶”的多元救助机制,又有人民法院勇于担当、以实践先行推动制度创新的典型案例,还有人民法院针对特殊未成年人给予精准救助的生动实践。
“最高人民法院始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规则指引和宣传引导作用。”孔玲介绍,最高人民法院从全国各级法院近年来办结的案件中,精心筛选出十个典型案例,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这些案例,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民生关怀,表达了人民法院和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所给予的特殊关爱,体现了国家司法救助“救急救难”的功能属性与加强“生存权保障”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为同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据介绍,近年来,人民法院一方面在救助未成年人时加快办案节奏、加大救助力度,通过给付救助资金,帮助未成年人尽快摆脱生活困境,做好“当下救”;另一方面积极与各地妇联密切协作,做好“长久助”,帮助少年儿童解决学籍难题、协调减免学费、协助办理低保、联系专业机构进行心理疏导,并定期开展回访,尽力为未成年人营造积极、友爱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霾,拥抱美好的明天。
2020年至2022年,人民法院救助未成年人1万余人,发放救助金4.26亿元,人均救助4万余元,远高于对成年人人均救助金额。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案例中,有数起人民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联合妇联组织等部门多维救助未成年人,提升司法救助效果的案例。“妇联组织将继续配合人民法院完善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工作机制。”李岳阳说,“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感受到党的温暖、国家的关爱。”
发布会还透露,人民法院将推动建立与妇联、残联、民政等职能部门的信息联通共享机制,努力实现救助线索双向互联、互通,急困情况互查、互认。
“期望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工作,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关心、关爱、尊重和服务未成年人的共识和力量。”孔玲表示,各级人民法院将以此次案例发布为契机,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救助帮扶力度,积极延伸司法救助职能,不断推进司法救助、社会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