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开放之路,是新时代中国的必经之路,更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举办了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新京报社论
在北京,“两区”建设如火如荼,累计推出30多项全国首创性政策,改革开放“北京样板”徐徐展开;来到一千三百余公里外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这里有300多项重要改革成果、51条“浦东经验”缓缓讲述;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游客如织,截至今年6月底,这里日均购物金额1.24亿元,较2020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前增长了257%。
这些都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的缩影。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之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外贸易规模稳定增长,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货物+服务贸易总额从4.4万亿美元增长至6.9万亿美元,其中连续两年全球第一;双向投资稳居世界前列,2017年以来,我国吸引外资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对外投资流量稳居全球前三位……一项项数据增长变化的背后,是我国对全球开放、与世界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将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这不仅是方向,更是承诺。
我们看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全球疫情考验,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大型展会依然实现了高质量举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目前已经设立了21个,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主动降低商品关税,关税总水平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十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依然坚持对外开放的姿态,不断扩大开放的大门,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四届进博会上,展台人员展示智能咖啡机。图/新华社
令人欣慰的是,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并非沿海沿江城市“独领风骚”,诸多内陆沿疆城市的“大门”也越开越大。在霍尔果斯、满洲里等城市口岸,每日可见繁忙的中欧(中亚)班列满载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等货物驶向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仅今年1至7月份,中欧班列就累计开行8990列、发送货物86.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4%。其中7月份开行1517列、发送货物1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1%、12%,均创历史新高。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闭塞之所到通衢之域,这十年来,中西部开放发展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截至2021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总额是十年前的2.5倍,占全国的比重从2013年的12%提升到17.7%。内陆沿疆城市“华丽转身”,沿海沿江城市“锦上添花”,我国正在依托大市场优势,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不断扩大的开放格局下,是不断增强的人民幸福感与不断提高的百姓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关税平均水平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外国商品更大规模、更低成本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以前百姓“过年才舍得吃”的车厘子,如今更多地摆在了人们日常的餐桌上。这些来自智利的车厘子,受惠于自由贸易协定,乘坐“樱桃快航”进入中国市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历史将记录这一刻。百舸争流,荆棘与荣光并行,这是开放的十年,更是巨变的十年。过往十年,是未来最生动的注脚,高水平开放之路,是新时代中国的必经之路,更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