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环保笔谈】
作者:李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姜波系(工程师)
提起黄河口,不免让人联想到长江口、珠江口。区别于别处车水马龙的一派繁华,这里的热闹源于自然,目光所及皆是鸟集鳞萃的视觉盛宴——黄河口,鸟类的天堂!
作为国家顶层设计,从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角度出发,黄河源头已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严格保护。眼下,以保护黄河入海口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目的的黄河口国家公园也呼之欲出,与三江源国家公园首尾呼应,仿佛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流域之上,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地处我国3个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黄渤海区,是该区域海洋生物的重要种质资源库、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两条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转站”,以及水生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过程完整。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河流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东南沿海湿地鸟类数量最多的区域,记录的鸟类数量分别占山东省和全国记录鸟类的84.67%和26.37%,每年迁徙停歇的鸟类达到300万~400万只/次。
我国第一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在创建过程中面临诸多考验。比如,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为既要覆盖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等旗舰物种的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以及黄渤海区域水生生物的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又要兼顾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和过硬的人才技术能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牵头工作组兵分两路:一路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摸清资源“家底”;一路深入社区,针对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周边5公里范围内涉及5个区县8个乡镇128个村庄超过9.7万人的相关利益群体开展社会影响评估调查。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决定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整合周边的山东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东营河口浅海贝类海洋特别保护区等8个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关联地带,划定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的总面积约为35万公顷。
如今,黄河口国家公园进入创建实施阶段,要真正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建设目标,我们还需要开展以下重要工作:
首先,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权责划分,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制定资源保护、管控分区、科研监测、特许经营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监督机制。
其次,加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的重点工程建设,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实施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贝类原种场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等工程,以及自然教育和游憩体验等项目建设。
再次,处理好自然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划定范围内存在传统渔业捕捞区、海产养殖区和油气企业采矿探矿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旧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积极主动开展关键领域技术研究,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使用管理办法,妥善处理产业受限群众的后续生活安置问题,尽可能消除矛盾隐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国家公园。
最后,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构建起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科技、人才的支撑和服务。
在各方齐心协力之下,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必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成为齐鲁大地乃至全中国美丽生态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从黄河口出发,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之路上勇毅前行,争当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实干者。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