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我国已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成绩得来不易,是肯定亦是激励。非遗传承保护既是一道民生考题,也是一项发展议题。释放“文化力”,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激活“发展力”,将非遗文化“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更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如此,非遗之“花”才能在传承与创新中更美绽放。
为此,要守住保护这一底线。科学认识是保护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如何保护较难把握,往往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这使得保护工作难度很大。对此,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手上有招、脚下有力。同时,要加强传承利用,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走更远。
要抓住“人”这个核心。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因此,从遗产保护到活化利用,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非遗传承都要紧紧围绕人、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让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才能让非遗芳香馥郁、历久弥新。
(原载于《广州日报》 作者:张冬梅 摘编:项锋、杨心悦)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