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该院彭龙开教授团队,在临床中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种新术式,可大幅提高极低体重新生儿供肾移植的成功率。这意味着,对极低体重儿供肾的利用,我国达世界领先水平。相关原创临床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器官移植杂志》。
彭龙开介绍,相较成人器官供体,儿童器官供体来源相对充足。不过,这类器官的移植成功率远低于成人供体。这与儿童器官体积小、手术难度大、术后管理困难、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有关。其中,最困扰临床医生的,是“移植物栓塞”和移植术后的“高灌注损伤”。前者或直接导致手术失败,影响移植物近期存活。后者,则易导致移植肾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硬化,影响移植肾远期存活。
尽管团队此前完成超过200例儿童的供肾移植,但对年龄低于5月龄、体重低于5公斤的极低龄、极低体重新生儿供肾移植这一世界性难题,依然很“困扰”。“在国内外仅见的零星报道中,在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移植肾发生栓塞率仍高达60%—80%。”彭龙开说。不过,这一难题,通过团队创造性地提出的“利用主动脉远端建立流出道的双肾整块移植”新术式,得到了解决。利用新术式,团队在没有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先后完成了12例体重3.5公斤左右的极低龄、极低体重新生儿供肾移植,尚无一例栓塞发生。“根据文献检索,这是目前世界上获成功的最低体重新生儿供肾移植。”团队成员、主治医生余少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