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由重庆能源投资集团与云南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共同成立的重庆咖啡交易中心。该中心意在解决咖农信息不对称、价格话语权弱、缺乏推广平台等问题。
重庆咖啡交易中心牵头制定的《咖啡大宗贸易标准检测体系》,已在2017年咖啡采收季中开始执行,并力争推广成为国家标准。此外,中心每天发布咖啡交易参考价格,通过信息服务,将国际市场动态、客户需求第一时间反馈给云南当地咖啡种植户,在提升国产咖啡品质的同时,推动咖啡产业向终端市场发展、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云南咖啡产量占全国95%以上,1公斤咖啡豆却难换一杯咖啡?近日这样一则报道,让颇为“低调”的云南咖啡冷不丁地上了头条。
云南省咖啡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采收季,企业从咖农手中收购的1公斤咖啡豆均价在13元—14元间,市场贸易价维持在16元左右。
数字背后暴露了什么问题?从一粒咖啡豆“进化”到一杯好咖啡,云咖升值的空间在哪里?以云南为主的中国咖啡,怎样突出重围进军国际市场?
卖价惨淡 真相不尽如此
“目前云南咖啡价格还可以,普通生豆大概是一公斤20元左右。”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邱明华说,“1公斤咖啡豆换不来一杯咖啡”,可能比喻的是那些处于低端且没有品牌的咖啡,并不能代表整个云南咖啡的发展水平。
“漫咖啡品牌选用哥伦比亚和巴西咖啡豆,一公斤生豆约为七八十块。虽然云南咖啡价格优势明显,但质量不太稳定,目前没有采用。”北京漫创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CEO姜念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云南咖啡豆供应链、产业链还没发展起来,国内销售大多以低端咖啡为主。此外,没有专业机构做品质评估,很多咖啡店不敢用云南的咖啡。
截至2016年初,中国咖啡种植面积超过180万亩,总产量约1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5%。全球有70多个国家生产咖啡,产量超过1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21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对邱明华颇有触动的是,总产量达13.9万吨,占全国95%以上的云南咖啡,留给世界的印象依然是“拿着麻袋装、质量不可靠、一致性不稳定的咖啡豆”。显然,云南咖啡的认知度不高。
自然禀赋 用好别“糟蹋”
云南有着适宜咖啡生长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主要有德宏、保山、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五大产区,咖啡总种植面积高达177万亩,总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
“全球好咖啡大多产自于高海拔地区,比如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邱明华表示,无论从海拔高度、湿度还是温度而言,云南有着大自然赋予的咖啡种植沃土。但是,云咖的发展有些“后天不足”,比如,有些农户使用农药过多,整个产区工艺细节上的一致性不够。
衡量咖啡豆质量的好与坏,首先为是否有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其次才会考量香味、酸味、醇厚度、回甘等品质。云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咖啡在世界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云南以单纯出售咖啡生豆粗原料为主,利润空间不大。
“种植技术不规范,行业缺乏标准,农户把品质不一的咖啡果混在一起卖。初加工滞后的云南咖啡,大多以原料出口为主。”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振佳坦言,这导致云南咖啡普遍质量不稳定,不少咖啡企业难以连续两年拿出同样质量的咖啡豆,这也是云南咖啡价格始终略低于国际价格的根本原因。
配套欠缺 品质难保稳定
“中国种植咖啡虽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咖啡产业是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种植面积发展过快,质量难以控制,配套的科技没有跟上来。”这让长期从事咖啡品牌、病虫害研究的陈振佳很遗憾,品种选育一直没有跟上,种植模式也没得到很好改良,加工水平和标准的不统一,造成咖啡品质缺乏连续的稳定性。
陈振佳说,云南咖啡还缺乏进出口标准。稳定性、品质好的咖啡出口能维持中国咖啡产业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地位,有标准、有品牌就有了话语权,可以进行自主定价。至于进口无标准,当国外层次不齐的咖啡掺在一起卖时,消费者利益就无从保护。
“漫咖啡考虑选用云南咖啡豆,目前正在进行测试,但得按照我们的标准要求来供应,咖啡豆以次充好会影响整体质量。”姜念豹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云南咖啡豆品质提升很快,只要打通了高端咖啡豆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云咖的未来会很有前景。
2016年,云南咖啡豆产量约14万吨,其中,雀巢收购了10000吨咖啡豆,星巴克收购8000吨,还有部分卖给了欧洲、美国等国的咖啡公司。相比2015年而言已经进步不小。2015年,全国咖啡产量为13.8万吨,出口量8.7万吨,进口量9.1万吨。
“卖出去的价钱是20—30元/公斤,买进来是60—80元/公斤,这意味着,我们拿三四公斤咖啡豆换国外的一公斤咖啡豆。”陈振佳再次拿出数据说话,“咖啡若要成长为大产业,要有国家投资、市场引导、科技和资金支持。这么多年来,国家投入的资金不过十个亿。”
在邱明华看来,巴西的咖啡豆能卖到80元/公斤,应该是打造为“巴西咖啡”精选豆的价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云南咖啡豆的升值空间还很大。在“十里不同天”的云南,当务之急是让每片土地上的咖啡质量保持一致并且可追溯,继而进军高端产品,打造云南乃至中国的民族咖啡品牌。
打造品牌 争夺咖啡定价权
“目前有六成以上的云南咖啡销往海外,但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初级咖啡豆为主,终端市场发力不够,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民族品牌。”陈振佳表示,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云南咖啡才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打造品牌的路上,云南咖啡依然面临难题。“大型外资企业在剥夺种植者原本应有的市场价格,咖啡质量和价格挂钩原本理所当然,但咖啡交易目前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我们没有话语权也无定价权。”陈振佳称,一磅同等质量的咖啡,云南咖啡要比哥伦比亚咖啡便宜20—40美分,10吨就要相差几千美元。
“目前大家公认的是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的评价体系,从香气、风味、酸度、纯度等十方面为咖啡打分。”邱明华说,要融入美国标准,中国咖啡产品自然会受到挑战。“在用大数据分析咖啡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我们正在推进咖啡评价指标和体系建设,从纯度、酸度、香气来科学评价咖啡豆。”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咖啡交易中心,不产一粒咖啡豆的山城,却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起了咖啡生意,将中国云南、东南亚等主要咖啡产区与欧洲市场成功对接,并形成对全球咖啡产业的辐射和集聚。
“重庆咖啡交易中心力推云南咖啡品牌,将咖啡品质与价格挂钩。”陈振佳说,云南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出口的咖啡生豆,约占中国整体出口的40%。就在去年底,国内最大冻干咖啡生产项目落户重庆保税港区,后谷咖啡自主研发的速溶咖啡智能生产线首次对外输出,实现了从原料产品输出向技术设备输出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