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9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该法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出台?有哪些意义?人民网采访专家进行解读。
厚积薄发
“无障碍”相关法律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8亿。无障碍环境建设关系到残疾人、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尊严,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2012年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障碍理念不断普及,人民群众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无障碍环境建设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
中国残联维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残联推动将为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列入国家“十四五”102项重点专项工程,截至2023年6月底已完成近70万。雄安新区、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全国人大社会委牵头成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开展课题研究,赴相关地方进行了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委托中国残联征求了5万余名基层残疾人、老年人代表的意见建议。
2022年10月27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经过三审之后,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施行,是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是适老化改造的必然要求,更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大举措。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进一步走上依法治理的道路。
职责明确
让“无障碍”有法可依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共8章、72条,分为总则、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全面系统地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主要制度机制作出了规定。
——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定位。法律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在重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基础上,进而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府主导,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推进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规定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维护和管理等制度。法律明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义务,严格确保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强调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单位、区域、场所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
——完善无障碍社会服务制度。法律规定公共服务场所等提供无障碍服务的要求,强调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服务场所应保留现场指导、人工办理等服务方式。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对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保障和支持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接受康复和教育,实现更加充分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说。
蓄力前行
“无障碍”立法彰显大爱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无障碍环境建设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涉及方面众多。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落地见效,创造“有爱无碍”社会,需要诸多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持续努力。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实施,让我们不再觉得要求无障碍合理便利是给别人添麻烦。这极大地增加了残疾人的自信和勇气,保障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说。
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无障碍体验员栾英,是合肥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合肥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团队负责人,“无障环境建设法我们期待已久了,有了立法的保障,我们的无障碍督导才更有底气。”
中国残联维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国残联除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外,还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加快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伍和督导员队伍。高质量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任务。加快推进特殊教育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和残联系统服务设施等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周静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