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科研助理队伍建设(创新谈)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手段,也是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构建与科技计划相适应的专业化支撑队伍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前不久,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属高校、中央级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在所承担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布局的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合理设置新的科研助理岗位。
科研助理是指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从事项目研究、实验(工程)技术和科研辅助的人员,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手段,也是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构建与科技计划相适应的专业化支撑队伍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实际看,科研活动流程多,需要科研助理配合科研人员完成阶段性任务。如协助进行科学实验中的部分环节,完成科学研究必需的数据收集、分析,对实验设施进行技术维护等工作。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类型多元的科研助理队伍,但仍存在人员数量偏少、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有的单位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却没有人能熟练操作;有的科研人员做出了好的成果,却没有人帮忙加快转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几年前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研究辅助人员太少”是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近年来相关部门推出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助理队伍的建设,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走上科研助理岗位,对于推进科研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必将推动这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建立和完善科研助理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还需要下更多功夫。在思想上,不应把科研助理岗位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跳板”,应当认识到,在现代科学研究日益复杂化、组织化、专业化分工的今天,知识多层面覆盖,学科多领域融合,技术多相位链接,成果多路径涌现,这些新变化都对科研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研不但需要具备多学科的背景,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注重开发新岗位、提高科研助理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人员质量。
在相关部门和各类创新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科研助理队伍定能茁壮成长,为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