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青磁窑镇的龙蓬峪新业态发展规划项目正式启动。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张达飞是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她在龙蓬峪景区成立了工作室,带领学院的10余名学生,对当地文旅资源进行艺术包装,开发文创产品和创作美术作品,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添一份力。
大同大学美术学院一直注重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飞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近年来,美术学院承接了一大批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项目,创办了长城写生基地,每年组织师生赴阳高县罗文皂镇十九敦村等定点帮扶村写生实践,描绘长城之乡的美景,美化乡村环境。
“以文化助力乡村,以教育服务乡村,以艺术美化乡村”是大同大学美院人的目标。刘飞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学院承接了大同市云冈区杨家窑村主干道、村企文化墙绘项目和灵丘县武灵镇西福田村整体文化街景墙绘设计项目,共有5名教师、近100名学生参加了项目的设计、绘制和实施,设计出版乡村文化墙绘图册两部,内含设计作品200余幅,绘制文化墙绘近4000平方米。
如何决定每个村子墙绘的题材?刘飞告诉记者,首先了解这个村的历史、优势产业结构、乡风民俗、村容村貌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设计方案。“比如‘晋北第一村’杨家窑村的村办企业很多,产业结构丰富,养殖业、乳业发达,所以我们在设计时突出了产业振兴题材,同时加入了文明乡村的元素。西福田村党建工作做得很好,所以墙绘主要围绕着百年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风几大主题做设计规划。”
大同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王静是西福田村整体文化街景墙绘设计项目的指导老师。去年,她与同为美术学院教师的丈夫裴月强一起,带领40多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西福田村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村里的70多面墙进行设计和绘制。
王静回忆说,西福田村需要绘制的墙体比较高,学生们需要踩在脚手架上才能进行绘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一到村里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作画,有时会画到深夜。同学们不仅要克服登高作画的困难,还要忍受高温和蚊虫叮咬。“不巧的是,后面几天接连下雨,学生们顶着风雨作画,有时候上午刚画好的画,因为还没干透下午就被雨水冲刷掉了,不得不返工。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打退堂鼓。经过7天的绘制,原本空白的墙壁变得色彩斑斓,充满生气。”
美术学院2019级视觉传达设计二班学生马子良告诉记者:“通宵设计,不断修改方案,使我的设计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深入乡村调研,让我眼界更加开阔,对艺术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美术学院2019级绘画二班学生杜鸿艳对记者说,这次活动让她充分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和朴实。通过团队合作,她也更加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明白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大家都可以一起克服。
“学院老师和同学们为振兴乡村提供的服务完全是公益的。”刘飞说,“杨家窑和西福田两村的文化墙绘完成后,不仅受到了本村村民的称赞,而且相邻五六个乡镇的十几个村子也积极与我们取得联系,希望为他们规划设计,美化乡村。”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加强审美教育与人文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大学美育教育的使命。”大同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姚丽英对记者说。她介绍,近年来,大同大学一直致力于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把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公共艺术课程、第二课堂特色实践活动,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培养文化底蕴丰厚、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疫情期间,美术学院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不得不暂停。刘飞告诉记者,等到疫情形势缓和后,美院将持续做好公益活动。
刘飞说,中国青年报的“温暖一平方”是人心相互交流的平台,是人间大爱的港湾,这与美术学院的教育理念一致。加入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后,美术学院将作为志愿成员参与更多全国性的公益活动,同时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公益性课题方面的研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