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滚滚——王吏目村喜获小麦大丰收
2022-06-20 15:55    来源:Admin5    点击:

 

        小麦开镰收割,农民喜获丰收。又是一年丰收季,为了保证小麦颗粒归仓,王吏目村由退伍老兵和先进青年组成的防控疫情先锋队,志愿转型成为麦收时节的兼职巡逻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一天24个小时在地里不间断巡逻,消除火灾隐患。村两委成员更是尽心尽责,提醒人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抢秋夺卖,适时播种。第一,事先安排好每一个收割机,准备好灭火器,随车携带。第二,安排好本村先进党员,机械手王德池,准备好旋耕机,随时待命,以保证万一发生火灾时能够提供充足的隔离带,方便扑救。第三巡逻队24小时不间断巡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火灾安全隐患。第四,督促收割机加快速度,每台收割机都配备了拉小麦的专用车辆,以方便老百姓收割。


 
 
        当我们进入山东宁津王吏目村采访时,到处是一派丰收繁忙景象,村里村外,凡是能晾晒的地方都塞满了小麦,就连田间路面儿也被小麦占用了。同时,地里收割机马达轰鸣,不时有一车车小麦从地里拉出晾晒。收麦的人们虽说满脸灰尘,汗流浃背,累的喘不过大气,但是也挡不住每人着丰收的喜悦,张口便是今年小麦长得好,得益于小农水工程的落实,无不对这项工程拍手称快。说到小农水工程,当我们采访党支部书记王德杰时,他说,王吏目村历史上是有名的苦水区,没有河水,地下水不但干枯。而且还是咸水,浇到地里,就像腌咸菜一样,庄稼不但不长,而且还打蔫发黄,浇完地后地表是一层红色的由地下水矿物质形成的红膜儿,根本谈不上亩产量,有历史记录的是一亩地亩产小麦58斤,不用说成本,就连当时几十元一亩的收割费都不够,那年景真是叫靠天吃饭。当时村里老百姓由于常年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死亡率最高年份达到2%。苦不堪言,党的政策来了,上级把我们村列为水源重点改造发展对象,在我们村打了二十四点五十米深的机井,加上本村儿原有的11眼,总共35眼深机井。当是工程落实前,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惠民政策,为了把小农水工程保质保量的落实到村里,存党支部书记王德杰带领两委成员兼志愿者在最低气温达零下24度的寒冬季节,早上五点开始就开始为打井队做好事先准备,晚上洗井,日夜守在工地,嘴角和手上都冻裂了口子,最后终于支持不住,逐一病倒了,但是受伤不下火线,没有一人喊苦叫累,硬是挺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圆满的完成了小农水的打井任务任务,形成了灌溉的网状结构,井与井既相互连接,(在相邻颈出现问题时可管道相连互救供水灌溉),又能够独立作业。同时,这35眼机井管道又与村头儿河水相连,保证了有河水时通过小农水网状管道供到每个地块,结束了本村土地因苦水盐碱不长庄稼没产量的历史。今年小麦浇了两次河水,长势喜人,创历史新高,在本地也率先实现了吨半粮的目标。
 


 

 
      现在,经消毒净化的黄河饮用水,也在上级领导的密切关心下,早于2015年以一户一表一管儿的标准通到了各家各户,由于饮用的是干净纯净的黄河水,全村的自然死亡率也由原来的2%下降到了现在的不到0,5%。全村总计人口494人,常住人口268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占到108人,其中80岁以上的就有12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当记者离开之际,村民顺便捧起一捧小麦,非要记者看看今年他们的小麦是否籽粒饱满,并且表示,今年不同于往年,由于小农水工程落实,几十亩地一个井,给水栓就在自家地头,可以随收随种虽浇,请领导放心,整村1300多亩地,秋收秋种时间也不会超过一个星期,望着乡亲们纯真憨厚地笑容,记者凝神沉思,如果我们国家每个农村的两委班子,都像王吏目村一样凝聚人心,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吃苦在前,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我们的农村又何尝发展不起来呢?最后,我衷心祝愿王吏目村的父老乡亲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一心向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日子越过越红火,早日步入小康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孝行感天地,矢志报党恩——记宁津名村王吏目 山东王吏目村小麦喜获丰收 ——水利灌溉设备

上一篇:绿色低碳成生产生活新风尚
下一篇:给那些“不常用”的药更多关注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半月谈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法制日报 人民网 中国网 中青网 光明网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