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古籍保护传承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我国古籍修复人才仅千余人,这与庞大的古籍保有量形成巨大反差。古籍内容的晦涩生僻、载体的脆弱娇贵、认知的陌生疏离,让“文物热,古籍冷”成了当下文保及文化传承面临的现代化困境。
如何才能让古籍以更年轻、鲜活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不断提升古籍保护的使命感与传承的积极性?山东博物馆近日与游戏《重返帝国》跨界联动,让《孙子兵法》银雀山汉简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为古籍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出一次新的探索。
《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作为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第一部系统、实用的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唯一的存世孤本银雀山汉墓竹简,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虽被列为“新中国五十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但社会大众却并不熟悉。一方面由于时空限制,传统博物馆接纳游客数量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即便进入博物馆,古籍的吸引力也难以扩大。“由于竹简不能用强光照射,就导致展柜不是那么起眼,这也让孙子兵法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山东博物馆馆长赵文彬坦言,“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去吸引年轻群体,这也是山东博物馆这次和游戏合作的一个原因。”
相较于传统博物馆而言,数字游戏全球化、无边界的开放特质,赋予了它高效的传播速度。藉由这种新型文化载体营造出的丰富虚拟场景,信息的传播质量得以提升。而广阔的用户基数,也进一步扩展了传播广度。
《孙子兵法》竹简与数字游戏联动,让国宝以数字化的方式触达更广大的用户群体,尤其是年轻群体。更重要的是,结合文化气质浓厚的“博物院”玩法,国宝也能立体生动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让众多用户得以感知千年简牍的魅力。
如果广泛地“被看见”是创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提,那么,深入地“被理解”则能将大众文保观念导向积极主动。
数字游戏探索出一条沉浸式趣味互动之路,从而让用户更易于理解古籍的“得来不易”。例如,在“博物院”玩法中,玩家想要得到并观赏文物古籍,不仅需要冒险收集,更需要参与修复。这也是通过拟真现实,深化对古籍认知的过程,现实中的《孙子兵法》竹简,也曾数度经历抢救和修复。
“当时把竹简从试管里拿出来,它是很软的,就像煮熟的面条一样。” 曾参与银雀山汉简数字采集工作的山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杨青说。在数字游戏与《孙子兵法》竹简的联动宣传中,重现了“试管中的竹简”这个场景,让用户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宝的古老与珍贵。
当更多人愿意并能够去认识和理解《孙子兵法》竹简,才能了解古籍保护和展出的难点,才有可能从内心萌发文保意识。
藉由“寓教于乐”框架下的挑战性和激励性,数字游戏开始尝试让蕴藏于古籍中的知识与精神“活”起来。赵文彬认为,让《孙子兵法》“活”起来,也让游戏的体验产生了一种逼近历史真实的乐趣,从而通过这样有代入感的方式去体验《孙子兵法》,感受老祖宗的智慧。
“我们守护文物,不是只保护好它,而是要去投送到人们身边,通过像这一次游戏这种数字化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人们可能喜欢上一个点,就有可能喜欢上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赵文彬期待,这样的跨界融合,能让更多年轻人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孔繁鑫)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