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栏目,两位真榜样!”——刘守仁、沈世钊院士事迹激励青
2021-07-28 09:2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点击: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张焱 张士英 张胜 李晓

  7月19日起,光明日报于一版头条重磅推出《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栏,前两期分别聚焦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刘守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他们厚重的人生、炽烈的情怀,在广大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走,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栏目发出的火热号召,激起了众多学子的深刻共鸣。

  榜样身边的青年团队,受到的感召最为真切。

  “细读报道,又一次为刘院士的赤子心、科研情热泪盈眶。”师从刘守仁近20年的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杨华感慨不已,“正是他以身作则激励着我,让我把根扎在了边疆。”“刘院士让我们看到:投身边疆并不只有付出、牺牲,更有收获和成长。青年人,就要有为了国家豁出一切的拼劲。”同为刘守仁团队骨干的甘尚权研究员说。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师生们几天来纷纷传阅、推送沈世钊院士报道。“沈老师教会我‘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工作作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我要带着他的嘱托继续努力,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领域作出贡献。”哈工大土木学院青年教师张清文表示。土木学院大跨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博士生刘秀明感动而振奋:“沈院士身上集中体现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我们团队正在瞄准大跨度复杂冰雪结构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方向而努力。我也要像沈院士一样,扎根东北,留哈创业。”

  对于农林畜牧专业的学生们,刘守仁事迹为他们“照亮了未来的路”。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学生史鑫用“青春因慨然以赴而更美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瑰丽”表达感受与志向;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学生王皓表示:“基层、边疆不只是‘艰苦’的代名词,更是青春奋斗的广阔舞台。我要为助力乡村振兴出一分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专业或有不同,触动却一样深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宫钰曾走进全国30个县、百余个乡村开展调研,立志像黄文秀一样投身乡村建设,两位院士的故事更坚定了他的志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们刻苦求学,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带着自己的‘吴钩’,为祖国建立功勋吗?”

  “我曾到云南偏远山村进行党的理论宣讲,感受到了边疆的巨大变化。”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吴志华说,“这让我更加理解两位院士的抉择。青春是最珍贵的时光,应该把最清澈的爱献给祖国边疆。”

  “每位知识分子坚守并做精一项事业,汇聚起来,祖国就有千千万万个强项,我愿是其中一分子,”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杨文杰信心坚定;“何谓新时代的英雄?当数胸怀祖国,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每个中华儿女!”网友“半亩方塘”言辞铿锵……

  许多高校师生表达了对“奋斗青春,无悔抉择”专栏的喜爱。

  “这个专栏不仅让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深情寄语,更让我燃起‘有梦不觉天涯远,扬帆起航正当时’之决心,我会持续关注。”重庆工商大学2020级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张智勇表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牛立辰道出内心期待:希望在栏目里见到更多投身于国家建设、奉献在基层一线的普通人身影,看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默默奋斗的群像。

  “专栏刚推出,就在学生中‘吸粉’无数,成了一些人的‘追读’目标。”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媒体中心主任宋玲表示,“希望《光明日报》的倡导,成为今天千千万万大学生的选择”。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凡说:“我们很需要这样的栏目和导向!作为新时代边疆高校的一名教师,我也要向专栏中的人物学习,为边疆培育留得住、扎下根的高素质人才。”

  “一个好栏目,两位真榜样!”全国模范教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兵这样概括读后感受。他认为,这个专栏记录奋斗青春、展现家国情怀,是鼓舞新时代中国青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牢记时代重托的极好教材,“我会把典型事迹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去,让课堂因为这些楷模的人格力量、价值追求而更打动人心”。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8日 01版)

责编:杨煜 ]

相关热词搜索:他们在平凡中找到坚定信仰 北京二中院举行“审判业务专家”、“榜样人物

上一篇:牢牢把握百年主题 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下一篇:人民财评: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半月谈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法制日报 人民网 中国网 中青网 光明网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