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不限流量套餐”齐改名
近年来,运营商提速降费被多方关注。在提速降费的压力下,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不限流量套餐”,但却并非真的不限量。当流量使用达到一定限额后会被限速等附加条件,有的用户在办理套餐时并不知情,使用流量超过上限后被限速,会出现卡顿。近日持续火热的“不限”流量套餐悄然更名,各大宣传标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有关部门的监管和用户质疑之中,虚假宣传终被治。
套餐更改名字但仍限速
近日,有用户向本报反映,自己去营业厅办业务,被告知“不限”流量套餐已全面更名。
“我去转换‘不限’流量套餐,工作人员跟我说已经改名了,还跟我说在搞优惠。”许先生告诉记者。
许先生表示,自己仔细看了下,虽然不叫‘不限’流量套餐,但是套餐实际内容跟之前并没有太大差异,仍有限速说明,例如“小冰神卡用户当月全部国内数据总量达到20GB后,上网速率将降至最高1Mbps。”
事实是否如此?
记者登录广东移动官网看到,不似往常,在官网首页已经没有了“不限”流量套餐的宣传,而在具体的套餐办理页面,记者注意到,对应原来的“不限”流量套餐位置,出现的名称是“移动大流量系列套餐”。
在广东电信官网,首页的“不限”流量套餐字样则改为“畅享套餐”,满屏“铺天盖地”的都是畅享套餐的宣传和介绍。
在广东联通官网,大小冰神卡套餐原有的“不限量”宣传已经改为“任性用”,“全国流量语音任性用”成为官网上对大小冰神卡套餐的宣传介绍文字。
而记者在运营商线下的不少营业厅实体店中也发现,关于“不限量”的字样已经从各大海报标语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畅享”“任性”“大流量”等,而工作人员向用户介绍时,则有的会说明,有的还是按照往常的名称。不过,无论如何,对应的套餐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大改变。
长期噱头营销受质疑
去年1月,第一款4G“不限”流量套餐在国内亮相,这一对流量使用的重大突破迅速成为焦点。
此后,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不限”流量套餐,竞争拉开大幕,主打“不限量”的噱头,其用户量也是一路激增。在今年,“不限”流量套餐门槛降入百元以内,进一步吸引了用户,而其分类和优惠花样也比去年更多。
不过,伴随着该类套餐的推出,有关其虚假宣传的质疑就不绝于耳。
不限量套餐宣传时大写的“不限量”+小写的“限速”,让很多用户“中招”——“说是不限量套餐,可是通常20G后就要限速,有些地区的运营商在超过一定流量后还会关停用户当月的上网服务。”不少用户投诉。
在网上,很多用户将“不限”流量套餐称为“忽悠之王”。
随着用户投诉的增多,“不限”流量套餐的虚假宣传问题被置于风口浪尖。
今年6月,工信部要求电信运营商高度重视当前“不限量”套餐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全行业立即开展自查工作,切实规范此类套餐的宣传推广行为,不得夸大宣传,对于限制条款要标示醒目。
今年8月,湖南省工商局指出,三大运营商发布的“流量不限量”广告对消费者造成严重的误导,属于虚假广告。据此,湖南省工商局向三大运营商下发“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通知书”。
上月,工信部网站就电信资费营销行为正式发布规范通知,重拳整治不良营销行为。记者注意到,工信部在通知中要求,电信业务资费方案应当列明资费结构、收费项目、资费标准、计费原则、对应服务、办理条件、有效期限等内容,并做到简单清晰、用语规范、无歧义;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尽量简化资费套餐结构,在制定、执行打包销售的资费方案时,对涉及用户基本通信需求的固定语音、移动语音、短信息、宽带上网、移动流量等业务,应当同时提供各单项业务资费方案,并对代收费业务应有明确规定。
工信部还强调,电信业务经营者应进一步完善资费公示制度,做好资费“清单式”公示,在营业场所通过手册或电子显示屏等方式,以及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设置资费专区,以“清单”方式公示所有面向公众市场销售的在售资费方案。与此同时,充分尊重用户自主选择权。在同一本地网营业区(或业务区)内,电信业务经营者应保证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同类用户对资费方案具有同等的选择权利。
就在工信部发布该通知一个多月之后,“不限”流量套餐名称,从三大运营商的各大介绍文字、宣传标语中消失。
警惕其他误导性消费
目前,对于此次整改,运营商企业并没有公开表态,而更像是“悄悄”进行。
有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向记者表示,“集团已经发文不许在营销中使用‘不限量’的说法,相关产品也都下架被新产品替代。”
记者发现,不少用户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对此,有的用户拍手称好,但也有的用户表示,可能还有别的套路,要小心。
上个月,国务院第八督查组在北京、天津等地明察暗访,发现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落实情况距离群众期待尚存差距,消费者集中反映运营商强制消费、杀熟、虚假宣传、明降实涨等几大问题。
而近日,湖南长沙还出现了“上网6小时欠费1万8”的个案,通信消费的陷阱似乎让人防不胜防。
对此,公益律师朱金元表示,商家不仅要将规则提前明示,更重要的是不能采用容易引发歧义的措辞误导消费者。“不限量”的字眼可能会引发冲动消费,从而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包括不限量套餐在内,运营商各种明显夸大的套餐水分,确实都应该早点‘挤干净’了。消费者更该警惕在不限量套餐名称弃用后,会不会还有别的套路出现。”朱金元说。南方日报记者 姚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