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数据时代 影视该怎么发展? 40多所高校专家来川大掀“头脑风暴”
一场关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
金马奖刚刚颁奖,华语电影圈一阵欢腾。在繁荣的背后,又有哪些隐忧?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怎样进行?11月27日,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的“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大数据时代的影视产业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四川大学等40多所高校的影视专家教授,以及爱奇艺等互联网媒体的高管,会聚一堂,刮起一场头脑风暴,共商大数据时代的影视发展大计。
关于人——专家之忧既懂艺术又懂商业的人才匮乏
当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技术与文化产品,内容与载体的融合一体化急剧增加。但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很多人懂技术,但对文化产品内容不在行。对文化产品内容在行的人,对技术又不懂。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透露,在国内“能同时具备艺术鉴赏力和市场判断力的综合型人才非常匮乏”。他认为,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就是要致力于对这种状况的改观。对于具体的解决措施,尹鸿教授也提到几个很细节的方法,“我们高校应该优化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方法,比如多办一些暑期夏令营,将学术培养的成果更多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高校还应该自主孵化一些影视产业项目,编一些跟影视管理有关的更多实用性的教材。此外,我们的专业委员会、学界,还应该加强信息分享和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平台、社交账号,向社会大众传达自己专业的声音。现在微信公众号非常发达,很多点击量十万+的公号,吸引很多人阅读。我们委员会也可以做一些公众号,将大家短小精悍的见解、文章推送出去。”
综合型影视人才培养的问题,也让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感到忧虑。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曹教授说:“当下文化产业正处于大发展阶段,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急需大量能打通多学科,既懂载体技术又懂创意内容的综合型人才。但是现状是,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够,人才严重匮乏。但是高校教育界长期以来,在交叉学科方面做的工作并不够。学科划分细致,当然有其必要性和有利作用。但是如果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互通,会越来越显出其弊端性。”曹教授提出,“加快交叉学科建设,培育综合型影视人才;多尝试与社会力量合作,搭建新的平台。像今天成立这个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也希望,今后这个平台能引入导演、编剧等影视的具体从业人员加入进来。”
关于钱——学界之忧热钱涌入使影视处于畸形状态
影视圈出现的明星演员存在片酬过高,也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向民在《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问题》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当下演艺界粗陋发展的一些状况。他透露,当下大量的热钱涌入影视产业,一些企业不计回报地投资,仅仅是为了上市后的市场估价,对具体项目的盈亏不太在意。但是这种做法却对影视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带来损害。比如导致中国的影视制作成本大幅度翻增,处于一种畸形的状况:出现了影视作品供给侧的过度生产导致的泡沫。每年国内都有大量的影视作品产出,但却没有机会得到面向大众播放或黄金时段播放的机会,只留下光盘,库存问题很严重;投资商话语权与艺术家话语权的关系,存在巨大的落差;一些演员片酬达到天价。“据我了解,在好莱坞,一线演员的片酬收入,一年的收入大概是8500万到两个亿人民币。而在咱们国内,一个‘小鲜肉’演出一部电视剧,要价都能高达一个亿。”
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刘彤在名为《“互联网+”时代影视文化生态系统研究》的演讲中,也提到他所观察到的问题。他认为,当下影视生产行业,存在很多值得学界关注的现象。比如当下移动互联网跨屏互动的状况下,出现了粉丝喜欢哪个演员,导演就使用哪个演员的现象,出现了话题消费,吸引眼球的过于娱乐现象。刘彤副教授认为,“影视文化运行是要符合经济规律,但是不能忽略美学效果。影视从业人员应对美学效应有足够的强调。不是所有影视剧都值得无节制的付出。”
大数据技术作为一个工具,被很多影视界人士视为灵丹妙药。但对此深有研究的黄河科技学院讲师李坤,则认为应该对过于依赖大数据保持警惕,不能被大数据牵着鼻子走。“比如,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喜欢僵尸片,僵尸片类型大火。根据大数据分析,如果大家都去跟风,等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后,制作出来,其实受众的兴趣已经转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