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傍晚,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土楼村一座农家院落。有些驼背的邓宝友刚从田地里回来,虽然看起来有些疲惫,但和记者谈起他培育的食药两用甘薯时,已经75岁的他马上两眼放光,打开了话匣子。
邓州市农科所所长余川文告诉记者,河南省科高食品安全检测有限公司的检测报告显示:邓宝友培育的食药两用甘薯所含蛋白质、还原糖等成分明显降低,结合蒽醌、钾等含量明显提高。特别是结合蒽醌含量比徐薯18提高12.3倍(徐薯18含量0.0125%,药用甘薯含量0.1540%)。
邓宝友出生于1944年6月,是邓州市农科所特邀研究员。上初中时,他便爱好科学,订阅了《科学小实验》杂志。当时提倡中学生发明创造,邓宝友的设想是发明“收麦机”。老师问原理时,他说推子(理发工具)可以理发,机器就可以收割麦子。老师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1964年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在公社写过材料,在中学当过民办教师。
1978年,回乡务农的邓宝友开始痴迷于农业科学研究。为了提高学识水平,他认真研读了《植物学》《遗传学》《物候学》《中国蔬菜育种学》等书籍。读着读着,他突然有了奇思妙想:红薯很好吃,如果和药用植物进行杂交,营养肯定很丰富,有益人体健康。说干就干,他开始了科学研究。
在农村,科研条件非常有限,邓宝友开始了“土法研究”,使用的工具是镊子、放大镜、小剪子、手电筒等最常见的工具,使用的授粉器也是自制的。邓宝友笑称自己使用的是“小米加步枪”。
科学的道路充满了艰辛。最初,邓宝友选择的是红薯和黄精杂交。3年过去,研究失败。随后,他又选择红薯和党参杂交,3年过去,又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又选择了红薯和山药杂交。早上5点起床,骑着自行车到离家十五六里的丁湾去采山药花粉,采完后连忙回来给红薯授粉。为了赶时间,他一天只吃一顿饭。一次劳累过度,竟然晕死了过去。又一个3年过去了,实验还是以失败告终。
邓宝友没有放弃,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到了2007年,他把目光又对准了何首乌。“何首乌补益肝肾,益精血,壮筋骨,扩张心脏管状动脉血管,降血脂。红薯具有抗癌功能,如果两者能够杂交成功,保健功效将大大提升。”邓宝友又开始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首先对母本徐薯18进行特殊处理,诱导其开花。然后用野生何首乌花粉进行杂交授粉,实现基因重组。”邓宝友介绍说。为了采集何首乌花粉,邓宝友需要骑着自行车到20里外的张庄。经过多次试验,2014年该杂交组合收获3粒种子(F1)。
2015年,为了育好苗,邓宝友燃起煤炉,下面的进风口只留下米粒大的空儿。煤炉上面放着八块毡子(农村盖房时用泥土烧制的正方形建筑材料,长约20公分,厚约2公分),在毡子上面放上埋有种子的营养钵,里面插上温度计。为了让温度保持恒温25℃,邓宝友三天三夜几乎没睡觉。第四天时,他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一下子晕倒在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邓宝友盆栽的2粒种子成功结实。2016年,薯块育苗后移栽至试验田,当年成功率20%左右,收获时平均单株块根250克左右。2017年,用杂交后代与野生何首乌进行回交成功。2018年,F1子代育苗并做小批量繁育,子代生长良好,单株甘薯块根重量大于500克,且新品种口感甜香绵,对比母本口感更佳。经过将近8年的培育研究,累计杂交授粉15000次,以徐薯18为母本、野生何首乌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终于获得了成功。
作为农业大市,邓州高度重视邓宝友的科研成果。目前,该市农科所正在为邓宝友申请发明专利。除药用甘薯外,邓宝友还进行了药用枸杞、番茄、芝麻、小麦、棉花等研究,均已杂交成功,正准备申请检测。
“让全世界人民都吃到来自邓州的药用红薯,造福全人类。”采访结束时,邓宝友爽朗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