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气泡破裂后会产生液滴,但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1日发表的一项物理学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团队描述了一种逆向操作的方法——让液滴转变为气泡。
据了解,该成果有助于找到液—液界面的操纵方式,对软物质制造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声悬浮技术,是地面和空间条件下实现材料无容器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声悬浮能让液滴在声波作用下悬浮在空中,是液滴动力学研究的常用技术。
而声压是大气压受到声波扰动后产生的变化,即大气压强的余压,利用声压,科学家可以把液滴压扁成很薄的液膜,并诱导屈曲现象,从而实现液滴的变形。
此次,中国西北工业大学臧渡洋及其同事将这些已观察到的现象相结合,以对气泡的形成进行控制。
研究团队先通过声辐射力将液滴压成薄片状的液膜,再通过超声场让液膜弯曲成碗状,内部为共振腔。研究团队发现,共振会让腔体扩大,并引导周围的液面弯曲,最后收缩成一个闭合的气泡。
研究人员观察到的这一过程,指出了一条形成气泡的新途径,而这一途径对于食品、化妆品及制药行业的泡沫等软物质制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记者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