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0-03-10 20:25    来源:大众日报    点击:

 

作者: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王金胜

  对冲疫情影响、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离不开基建的托底、拉动作用。特殊时期、基建发力,既是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经济实践,也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高乘数效应,是平衡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但不同时代,基建的范围、形式等也应不同

  一提到基建,很多人就觉得是“旧动能”“走老路”。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高乘数效应,因此往往被用来作为平衡经济波动的重要手段。

  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是,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一方面,基础设施是一种公共物品,虽然它对于民众的切身福祉非常重要,但很难通过市场手段和私人企业来充分供给,因此往往由政府来提供,或私人提供但政府购买等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具有涉及行业多、产业关联度高、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等特点,使得基础设施投资具有较高的投资乘数,能够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投资,因此成为应对经济波动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会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从历史来看,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应对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采取了包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在内的有效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刺激了有效需求,为美国走出大危机奠定了基础。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之所以会出现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二十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国为了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但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是不同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基建的内涵外延也应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我们对基建的理解,也应超越传统的“铁公机”、同质化重复性建设等狭隘理解,而应着眼于现代化目标要求,在基础设施的提供范围、种类、形式、质量、结构、绩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就是适应新时代要求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基建”。

  “铁公机”只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必须全面科学把握“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关键在现代化。基础设施不仅要有,而且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进提升。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基础设施体系要更加健全、覆盖面更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强、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更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便捷化水平,更加注重安全高效、经济适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明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新型基础设施。3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也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特征。集约高效,就是既要适度超前,有一定的预见性;又不能搞过度超前,浪费公共资源。经济适用,要求做到既实用又经济,不能贪大求全、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智能绿色,就是要吸收利用现代化、智能化成果,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安全可靠,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必须做到安全可靠,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被称为“铁公机”的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只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已。除了交通领域,基础设施还包括能源、减灾、电信、治污、卫生保健等众多领域。这些领域有些是与生产相关的,有些是与社会服务相关的,都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进程和民众的幸福体验。

  5G、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近年来都被纳入“新基建”范畴,其对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年之计在于春。发力“新基建”,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对冲疫情影响、推进“六稳”工作、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速我省新旧动能转换进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为例,虽然近几年我们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1亿左右人口大省的体量相比、与实体经济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相比、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体系上都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我省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基建”方面,也与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可以说,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也正是基于此,2019年省委省政府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升为我省八大发展战略。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产业、部门、领域的协同配合。现代化经济体系,既包括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优秀企业、高端产业、高效制度、市场意识,也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而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公共性、先导性、带动性、生产性,决定了其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不同的经济体系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从发展阶段来看,在经济起飞阶段,制约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可能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城镇化的推进,供水供气供暖、能源设施、邮电通讯、防灾减灾、卫生防疫等基础设施的制约作用可能会更加凸显。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新产业代替旧产业、新动能代替旧动能的过程,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出现,对基础设施也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基础设施也需要不断实现现代化。

  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绝不等于重新拥抱旧动能,反而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力量。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指投向那些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基础设施的投资,绝不是把新修的道路再翻修、新盖的大楼推倒重来、同质化重复性投资等“折腾型”建设。另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通过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可以降低市场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把其分担的一部分风险和成本外溢,有效激发市场主体转换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程。

  防止“大水漫灌”,发挥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既要发展“高精尖”,也要加快“补短板”

  具体来说,我们应以重大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引领现代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山东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但目前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对此,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基础设施发展战略,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对标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按照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全面研判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短板,按照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无法完全避免人们“搭便车”等行为,导致私人资本供给动力不足,而自身又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因此,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障关键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另一方面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PPP、BOT、BT、特许经营权等多种运作模式,弥补政府投资不足,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供给。要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监管,增强项目运作透明度,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向上要向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绿色低碳、安全预警等重点领域倾斜。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内涵丰富,涉及领域众多,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撒胡椒面”,搞“大水漫灌”。要按照既要发展“高精尖”、也要加快“补短板”的原则,精准谋划、科学布局,重点围绕当前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物流、卫生保健、公共服务、重点民生等,加快储备、落实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积极推进“四横六纵三环”现代化高铁网络,实施“九纵五横一环七射多联”高速路网规划,加快重点机场改扩建和通用机场建设,加快5G、人工智能、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强国提供坚实保障。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物联网、智慧海洋、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强重大基础设施战略与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海洋强省等发展战略的战略协同,充分发挥财政、金融、产业、人才、土地、政策等多种支持方式,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效激励。

  建立高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基础设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行业、领域、项目等特点,建立高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应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预警和预案应对,构建高效的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相关物资储备制度,形成多方联动、快速高效的社会风险防控机制。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 “高薪就业”“保过学历”别信 亿年琥珀封存蜘蛛竟有长尾巴 量子雷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张环宙: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下一篇:洪儒:顺应大势,推进在线教育常态化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半月谈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法制日报 人民网 中国网 中青网 光明网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