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人民时评)
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规范指引和法律保障,系统、准确、有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召开专题会议,开展集体学习;通过发放材料、接受现场咨询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讲解;组织专家组,召开座谈会,在深入研讨中提升认识水平……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学习和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形成了学法律、促振兴的良好氛围。
从今年6月1日起,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填补了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立法空白,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从顶层设计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等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领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就是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地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法定化、制度化,对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目标、要求、原则等作出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健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和具体举措,确保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得到落实。
从国家治理看,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对建立考核评价、年度报告、监督检查等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利于及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破难题,有序推进、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抓手。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一部综合性法律,法律确定的“促进”措施是全方位的,包括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等内容,既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基层实践来看,乡村振兴促进法提振了全社会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从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到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再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和具体举措,更加坚定了地方抓好乡村振兴的决心。同时,乡村振兴促进法划出了改革发展中的底线红线。比如,为保护生态环境,对使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产业向农村转移,法律都规定了禁止或限制措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让各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法律确立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是乡村振兴促进法有效贯彻实施的重要前提。确保乡村振兴促进法更好地落地落实,目前还需要及时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法规,健全完善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统领,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文件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体系;需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民生福祉,针对乡村治理重点、民生热点,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执法司法保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踏上乡村振兴法治化新征程,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规范指引和法律保障,系统、准确、有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能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托举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